close

杉本彩  

之前談到,溫度對味道的影響很大。
現在,我想來談談比較抽象的事情。

本來溫度在通說上是增加萃取率,我之前也說過,如果要酸就降溫,要苦就升溫。

但我得跟各位說一聲抱歉,其實這個調整手法是有問題的。

我記得曾經某個豆種我拉溫度上去後,酸質反而變得很厚,甚至有點難以接受。
印象中好像是中南美洲的豆子。

但並不是多數的豆子都是這樣,多數的豆子在味道上還是會有高溫偏苦甚至更高出焦味,
低溫喝起來比較酸的狀況。

所以我的猜想是這樣,溫度升高,不管是酸質跟苦味都同步的增加了。
因為是粹取率上的增加。

但要怎麼解釋背反的兩種現象,也就是有的豆子高溫苦,很少的豆子高溫酸。

這有兩種可能性。

一種可能是,某一些熟豆,需要某種程度的水溫才能引發其中獨特的香氣或味道,而這個味道可能是酸可能是苦。

只是說,因為豆種或烘焙環境的關係,高溫帶釣出苦質的豆子出現機率比較高,釣出酸質的豆子機率比較低。
有點像鑰匙,拿溫度插進去,有的豆子喀拉一聲,打開酸質,有的豆子喀拉一聲,打開苦質。

不過我個人不太偏好這個推測。

我比較傾向,任何豆種,在溫度增加的情況下,酸質苦質的氣味分子都是同步增加。
但在感受上,我們舌頭還是會覺得有的偏酸有的偏苦是一個味覺平衡的問題。

你會覺得酸是因為酸質很明顯把苦質蓋掉,你會覺得苦質明顯是因為苦質把酸質蓋掉。
但其實這杯咖啡裡的酸質與苦質並沒有消失。

講到這麼抽象,我想大家都快要起笑了,我也快了。

還是來看一下杉本彩
1020  
個人認為人的舌頭本來就是一個騙局,味覺很容易被影響掩蓋。
你感覺不到這個味道,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它少到你察覺不到,一種可能是別的味道蓋到你察覺不到。

市面上,大家常用過萃這個概念,但這個概念對我一開始學習造成相當大的阻礙。

你說過萃,那最極端的kono山田流滴滴滴萃取法過不過萃呢?

大概過萃到天邊去了,但好不好喝呢?好喝的要命阿。

又像琥珀咖啡這樣的沖法,法蘭絨細水慢粹,好不好喝呢?我想也是相當好。

那比方說萃取率低的誇張豐原咖啡葉,那我們是不是要說他萃取不足呢?但他的咖啡也是很好喝的。

所以過萃這個觀念如果指的是,你在手沖的萃取濃度只能萃到一個合理範圍,超過叫過萃,沒到叫萃取不足。

那我對這個想法充滿懷疑。而且這世上熟豆百百種、烘焙手法也一堆,根本不覺得會有個合理範圍。
就算有,這範圍也很大,大到不實用的程度。

根據我個人實驗,一般而言,你會覺得有問題的豆子,一般來說都是味道失衡的問題。

比方說某豆子拿來以後發現這個人好像烘壞...了.....有點焦苦....,或是豆子質地普通,他要烘深一點把雜澀味烘掉

這時候我會採取的戰略是把她弄得很濃,把溫度拉高,看看烘焙香氣有沒有辦法把苦味遮掉,讓大家覺得這咖啡苦雖苦,卻還是香氣飽滿。

又比方說現在市場上大流行淺焙,沖出來肯亞超級酸酸到不行,甜感香氣都不太好。
我採取的戰略可能就是把水溫拉高,釣看看會不會有苦甜味出來平衡掉酸氣,進一步把它沖的很淡。
畢竟...蜂蜜檸檬汁可能很多人愛,但吃檸檬這件事應該就很少人會做了...。

總之,個人的思維是繞在怎麼取得我個人喜好味道上的平衡,而不去限制萃取率或是萃取手法。
說白一點就是怎麼騙過人類的舌頭....。

一點淺見,請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意志碎碎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